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上.原始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但为了表现对佛的礼拜,就以塔来代表佛,佛塔是收藏佛介利(遗骨)的地方,也就是佛的象征。据说印度在阿有王时代造了八万四千座佛格。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这么多塔,现在不得而知,但阿育王崇信佛教,确实是有过大规模的造塔活动,至今印度还有一些地方保存着阿有王时代的碑铭,敦煌八怪记录着阿育王的战功以及他对佛教的崇拜。
关于佛塔的意义,牵涉到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此不赘述。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佛塔有很多种类型,规模也有大有小。规模较大的,往往跟寺院连在一起, 便于僧俗礼拜。山奇大塔和巴尔胡特大塔、阿玛拉瓦提大塔都是属于这种大规模的塔。
山奇(Sanchi, 亦译作:桑志桑奇)位于印度中央邦的波帕尔市附近。山奇佛塔现存的主要有三座,1号塔是最大的一座塔,大约建于公元前 2世纪至前1世纪,最初的塔较小,后来在塔外又包了-层,把塔加大,并修了雕刻华丽的塔。现存塔身的直径达36.6米,中央覆钵顶高16.5米,地面栏高度为3.2米,四座塔门的高度为10.7米。塔门横梁宽6米。塔顶部相轮最大的直径为1.7米。在1号塔东北角的座小塔是3号塔,塔身直径为15米,塔身总高为108米,只有-座塔门。2号塔离得较远, 在大塔西边约320米,塔身的造型较简朴,只有一个小型圆家,和环绕周的围栏, 四边有塔门。现存塔身直径为14.3米,高为8.8米,2号塔曾出土石舍利函,上面刻有阿育王时代十个高僧的名字,所以,推测时代为公元前2世纪末。三座佛塔中都曾发现舍利和其他遗物。3号塔的含利,据说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的舍利,推测是阿育王时代把这些舍利分往各处,在山奇便创建了佛塔。经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三座塔分别象征着佛、法、僧“三宝”。山奇大塔的雕刻,主要表现在四座塔门上,而不论是两侧的石柱还是横梁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雕刻。雕刻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佛传故事或礼佛的场面,雕刻中华丽的楼台及雄伟的列柱,显示出古代印度发达的建筑艺术。各式各样的人物似乎在展示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各阶层。与人群雕刻在一一起的还有大象、牛、马、鹿等动物以及芒果、菩提、香蕉、莲花等植物。
巴尔胡特大塔( Bharhut )佛塔原址在今印度中央邦萨特纳( Satna )县以南约15公里的巴尔胡特村。佛塔约建于公元前150 -前100年的巽伽王朝。塔的覆钵体早已崩坏,只剩下断墙残垣,在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复原保存塔门及围栏(图1-2)。围栏上满是浮雕的佛经故事、装饰图案及药叉等形象。还有一些雕刻流散出去,散见于各地博物馆。从巴尔胡特雕刻来看,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佛陀的形象,凡是佛传或故事中需要出现佛陀,都以佛塔、菩提树或者佛座来表示。有一些佛教故事的表现方法,往往在后来的佛教艺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如鹿王本生等故事浮雕、太阳神苏利耶等。
阿玛拉瓦提( Amaravati )位于印度克里希纳河下游南岸,今安得拉邦贡土尔(Guntur)县城附近,早在孔雀王朝时代,这里的佛教就相当发达,在2-3世纪,这里属于印度安达罗朝时代,大乘佛教大师龙树曾在这里创立了中观学派。在阿玛拉瓦提以及附近的纳加尔朱纳康达( Ngarjunakonda)都发现了大型佛塔遗迹,被认为是在龙树的指导下建立的。阿玛拉瓦提雕刻也成为了最具有印度本土风格的艺术。阿玛拉瓦提雕刻艺术是与马图拉、犍陀罗鼎足而三的印度艺术流派。阿玛拉瓦提大塔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在公元2世纪时,曾大规模扩建和增修。大塔的直径约50米,上面是半球形的覆钵,高达30米,在基坛的东西南北四门各自延伸出一个长方形的露台,每座方形的露台上耸立着五根并排的石柱,作为人口。这是南印度佛塔不同于其他地方佛塔之处。阿玛拉瓦提大塔现已不存,佛塔上的雕刻大部分收藏于印度的马德拉斯政府博物馆和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阿玛拉瓦提大塔的浮雕大部分内容是有关礼拜佛塔、菩提树、法轮等内容,还有很多佛传故事,后来也出现了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