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石窟主要有两种,一种 是毗诃罗8窟( Vihara),也就是僧房窟; -一种是主要用于礼拜的支提窟( Caitya),也称塔庙窟、塔堂窟。僧房窟是供僧人们日常生活和修行用的。通常主室有一个很大的大厅,在大厅的正面和两侧面各开出-些小室,僧人们在这些小室中坐禅修行和起居生活,中厅是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支提窟通常平面为马蹄形,窟室的后部呈半圆形,中央设佛塔,礼拜者绕塔巡礼。僧房窟与支提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有一个支提窟,必然要有相应的僧房窟,而僧房窟所在之处,还应该有水源,以便于生活。
在古印度,不仅仅是佛教开凿石窟,耆那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开凿石窟进行修行和礼拜的习惯。
佛教的早期石窟有贡塔帕里( Gutupalle,前2世纪)。巴雅(Bhaja,前2-前1世纪)纳西克(Naik,前1世纪)等。已可看出早期的僧房窟如纳西克第19瘤)和支提扇(巴雅第12窟)。只是石窟规模较小,如纳西克石窟的僧房窟,中央的大厅较小,正面和两侧各有2个小室。早期支提窟中的列柱和佛塔造得十分朴素,没有太多的装饰。比起其他宗教的石窟,佛教石窟十分注重佛塔,因为佛塔象征着佛,所以,支提窟(塔庙)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佛教石窟还是其他宗教的石窟,其建筑的样式,如门、窗、柱、窟顶等形式都是模仿着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房屋建筑形式来雕凿的。而一此大型石窟群的构造也与人们生活中的房屋建筑院落群有密切关系。公元1-5世纪时期,石窟的开凿达到了一个高潮,阿旃陀石窟(Ajanta).埃罗拉石窟(llor)这些著名的石窟已形成一定规模, 而石窟的形制也已经完备。随着佛像的产生,慈祥庄严的佛像对信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所以,虽然有了佛塔,佛塔上还会雕刻出佛像。如埃罗拉石窟第10窟是一个支提窟,而在中心佛塔的前面雕刻出精致的佛像,周围的列柱上也有精美的雕刻。
阿旃陀石窟可以说是印度古代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佛教艺术在石窟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的成就。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 Maharashtra )邦的奥兰伽巴德( Aurangabad )市,瓦戈拉河在这里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弯曲, 石窟开凿在瓦戈拉河畔的峭壁上。阿旃陀石窟现存共有29个洞窟,按由东到西的顺序编号。石窟开凿的时代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小乘时期,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后期为大乘时期,相当于后笈多时代,大致开凿于公元450-650年间。较早的如第12窟为毗诃罗窟,窟室非常简陋,雕饰较少,完全是一种修行的环境。 时代较晚的第1窟、第2窟、第16窟等则在四壁有很多壁画,窟内窟外乃至列柱都有丰富的雕刻装饰。第10窟是较早的支提窟,窟内中央后部为佛塔,塔是-一个简索的覆钵塔,列柱也仅仅是一些八边形柱子, 装饰雕刻较少。 而在第19窟、第26窟中,在佛塔前面雕刻出了佛及菩萨的形象,列柱以及门楣都有华丽无比的雕刻。这些雕刻彩绘都反映了从原始佛教重视修行,崇尚朴素而发展到佛教全面兴盛时重视礼拜,注重形象,从而把佛教石窟建成了佛国宫殿的历程。
埃罗拉石窟开凿在离奥兰伽巴德市区29公里的山崖上(图1-5),这里距阿旃陀石窟约100公里左右。石窟是由南到北进行编号的,包括三个区域,第1-12窟为佛教石窟,开凿时间最早(6- -8世纪);第13- 29窟为印度教石窟,开凿于7-9世纪;第30-34窟为耆那教石窟,开凿于8 ~ 10世纪。佛教石窟区位于石窟群南部,由中心的凯拉萨神庙(印度教)往南大约1公里的范围内,山崖上零零星星可见一座座石窟,进人这些石窟,就会发现其规模之大,决不亚于阿旃陀石窟。佛教石窟中有不少是僧房窟,其中第5窟规模很大,可能就是古代的讲堂,是一个纵长方形的石窟,纵深达三四十米,正壁开一-佛龛,内有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又各有-铺菩萨像。主室除了两侧有列柱两列,中央还有纵向的平台两条。在两侧壁有中部凹进的坛。沿两侧壁开有很多小禅室。可以想见,在这样宽敞而巨大的石窟中,当年曾有多少僧人在这里学习和修行。第11窟和12窟都是像三层楼一样的大型建筑。 每一层横向都有八个粗大的列柱,通常第一层较浅,第二层和第三层向内延伸,列柱往往多达4-6列。第12窟号称是印度最大的僧房意。在第三层上雕刻宏伟,正面龛内中央坐佛, 两侧各有菩萨5身,雕像都高达2米以上。龛外两侧也雕刻了佛、菩萨形象。在中央佛龛南北两侧还各有一组规模很大的七佛坐像,气势雄伟(图1-6)。
埃罗拉石窟中,在佛像的两旁出现了完全女性化的菩萨形象,大都是裸体形象,身上配饰璎珞或别的装饰物,突出丰乳、细腰、大臀,表现印度风格的女性美。而飞天的形象大多是男女成组的,表现出欢乐腾飞的样子。这样表现女性菩萨的形象,在附近的奥兰伽巴德石窟中也可见到。
三、中亚和中国西部的石窟从印度本土到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带(即犍陀罗地区)。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变化,犍陀罗艺术受到了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在佛像雕刻上形成了
自身的特点。但在犍陀罗地区现存没有石窟,只有大量的寺院遗迹。从塔克西拉等地的寺院遗址中,也可看出与印度石窟相关的构造,可见寺院与石窟是一致的。巴基斯坦以北的中亚大部分地区和中国西部的一些地区, 就是古 代中国文献中所说的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西城”。这地区在佛教传播中,主要受到又有本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印度本土的佛教艺术有较 大的差别。由于这地区的土质不是像印度本土那样博商的尘行原时几乎没有、大多是视带加彩给。中亚带服著名的就是巴来扬石窟。 从阿富汗往东,进人中国西部,就有龟兹石鼠制,新疆东部又有吐峪沟、柏孜克里克等石窗。再往东就进入了汉民族聚居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