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今大同市西约15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此外还有不少小型窟龛。造像的总数达51000多身,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此后逐步吞并了北方的后燕、夏、北燕、北京,于439年统- 了北方。北魏灭北凉时,曾俘掠凉州僧徒三千人迁到平城,这批僧人对北魏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凉州僧人玄高就深受太武帝敬重,当时的太子晃还把玄高当作老师看待。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正是来自凉州的高僧当时任沙门统的昙曜。所以,云冈石窟的营造不可避免地要吸取凉州佛教艺术的因素,当然,作为首都平城,一定聚集了全国的佛教艺术高手,从而在石窟的开凿和佛像的雕刻方面创造了- -个时代的风范。云冈石窟可以说是北魏前期佛教艺术的典范,代表佛教石艺术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云冈石窟在北魏前期对中国北方石窟的营建有着深刻的影响。
按考古学的分期,云冈石窟主要分三个时期,第-期石窟主要有5个,包括第16- 20窟,为北魏和平年间(460- 470年),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也称“昙曜五窟”,这五个洞窟规模宏大,每窟的主尊都高达十几米,最高的第19窟佛像高16.8米。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五个洞窟的佛像象征着北魏初期的五个皇帝,所以它们被表现得如此的宏伟壮丽。第20窟佛像为露天大佛,高13.7 米,结跏跌坐,面容沉静庄产,略带笑意的脸上透露出一股雄强的气势,
这形象成为北魏时期北方各地造像的典范。
第二期,开凿时间为471-494年。包括现编号的第1. 2.3.5.6、7. 8、9、10、11. 12. 13窟,或称为孝文时期石窟。孝文帝在北魏延兴元年继位(471年),他和祖母文明太皇太后都是大力扶持佛教的人物。因此,这期的洞窟多 为双窟,如第7-8窟、9-10窟,就是象征
当时政治上的所谓“二圣”。这一时期的云冈石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过前期。如第6窟规模宏大,雕刻精湛,具有华丽灿烂的效果。而伴随着孝文帝政治上的改革,学习汉族文化,改用汉式衣冠。在佛像中,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汉式风格也在石窟中出现。
第三期,开凿时间为494-524年。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窟龛。这一时期,由于北魏迁都洛阳,北魏皇室在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营建进人尾声,不再出现大型洞窟。云冈石窟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