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问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因为我们无法知道褪掉的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这种状况在敦煌壁画中是很普遍的。由于莫高窟地处沙漠戈壁,时时受到风沙的影响,风化会使壁画颜料脱落、变谈。光线照射也是壁画褪色的最主要原因,同一个洞窟,我们发现在光照较强的位置,壁画往往就变淡,而在光线很难照射到的位置,壁画相对来说保存的状况要好一些。 凡是露在洞窟外长期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壁画,就变得很淡,甚至消失了。通过现代科技的测定,也可知光线对壁画颜料的变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颜料本身也存在衰变的问题,在画家所用的颜料中,也可能存在某些易于挥发的颜料,画在墙壁上- -段时间后逐渐变淡乃至消失。如莫高窟第130窟是一个大像窟,洞窟的甬道两旁有晋昌郡都督乐庭壞一家的供养像。 这两壁的壁画绘于唐开元天宝年间,但后来被宋代重绘壁画覆盖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表层壁画被揭开,露出了原作,使人看到非常艳丽的盛唐壁画。但是,这两铺壁画因为在洞口两侧,长期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现在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了。幸好段文杰先生在四十年代曾经做过复原临摹,才使我们得知其原貌(图1-27)。第130窟甬道的壁画被剥出来才经过了六七十年,就褪色这么严重,很多洞窟经过了千年以上的时光,其褪色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壁画的变化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因素,如今天在文物保护中称为壁画“病害”的包括壁画颜料层起甲;壁画地仗层酥碱、盐化;地仗层空鼓,脱落;颜料层霉变、污染;以及过去的香火和润窥居住人造成的对壁画的烟熏等等。各种各样的病害都在改变着壁画的面貌,使我们今天所见的壁画已不是最初建造时代的原貌。因此,当我们面对古代壁画时,如果不考虑它千百年来的变化情况,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得出错误的结论。
了解敦煌壁画的变色、褪色等问题,使我们面对敦煌壁画时,要分析现存壁画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古代绘画的原貌,通过表象来探索其最初的面貌,从而避免艺术研究中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