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艺术
南代的画像,不论是佛像、菩萨像还是弟子像,均有庄重典雅而含蓄的特点,如第420富西壁佛龛两侧各有弟子菩萨像,体形较大,体态端庄,由于色彩厚重,变色严重,面部表情已看不清楚,但从头都、手势的轻微动态中,仍可感受到人物微妙的动态。另类壁画则是色彩较谈, 因而变色较轻微,
至今仍可清晰看到人物的形象。第276窟的维摩请经变比较特别,画面中仅仅出现了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这两个主角。两人都采用站立的姿势,维摩诘位于佛龛的北侧,手持磨尾,面向文殊菩萨,嘴唇微启(图3-19)。与之相对的龛南侧是文殊菩萨站在莲台上,双手上扬,作论辩的姿态。两个人物都画得很大,以线描造型,体现了画家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窟南北壁均以整壁绘出说法图,因而佛、菩萨及弟子的形象较大,如南壁表现迦叶左手托钵,右手持花向佛;嘴唇微启,似在说话,身体的动态与面部的表情相配合,显出生动之态。旁边的观音菩萨一手执净瓶,一手持杨柳枝,双目微闭。画家通过长长的飘带及柳枝的飘动,衬托出人物的轻微动作。北壁说法图中,特别是西侧的胁侍菩萨一手托花,一手提着净瓶,头侧向佛,身体略向中央倾斜,体现出身体的动势。对人物形体、动态的描绘与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